公募投资私募(公募和私募产品的投资范围)

币圈行情 阅读 6 2023-05-10 08:52:49

Bitget下载

注册下载Bitget下载,邀请好友,即有机会赢取 3,000 USDT

APP下载   官网注册
为什么公募基金经理都跑去做私募?

最近,几个公募大佬相继“奔私”,伴随在背后的更是一轮公募基金经理的“奔私”潮。


好不容易端起公务员饭碗的人,没几个会想不开,“奔”出去私企,加入内卷大家庭的。


但基金行业就是这么奇葩,好不容易挤进门槛超高的公募,却有很多基金经理“奔”出去投身私募,加入那个竞争激烈100倍的领域。(这说法一点都没夸张,全国公募只有100多家,而私募已接近25000家)


基金经理为什么要“奔私”?


说白了就是钱嘛。


有人可能会拿马斯洛需求模型出来,觉得基金经理已经赚够钱,到了只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境界。


基金经理确实是高收入群体,但还不至于说赚几年的钱就可以退休的水平。一般基金经理年薪就100多万,干10年也未必能在北京完整拿下一套像样的房子。


前阵子基金经理上综艺的事件,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。其实基金行业还真有一点跟娱乐圈非常相似的,就是吃青春饭。一般行业就算卷到极点,可能也未必及得上基金行业的日常压力。能在公募里待上12年的经理简直凤毛麟角。


所以只要思考过人生的基金经理都明白,在有限的时间里,自己要想方设法增加收入,或者增加自己的工作年限。


在去年这种算是公募业绩巅峰的一年里,顶流的公募基金经理,我们熟知的那一小撮精英,手里掌管着都是100亿以上的资产,去年收益至少都在50%以上。他们的年收入也只是刚突破千万。


如果在私募行业里呢?能力只要稍为好一点的基金经理,正常募个10亿级别的规模,一年跑个20%的超额收益率,私募抽两成的收益分成,经理就算只拿一半,也有2000万。


所以除了公募基金公司里极少数的顶梁柱,但凡能做出点名气来的,都会选择及时带着这个光环,“奔”向私募。


“公奔私”经理的产品,表现会更好吗?


在公募的系统里,公司的风控、策略团队制定了每一只基金的大部分框架,里面只有一小部分是发挥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。所以在同一家基金公司里,资历深厚的经理能做出30%的年化收益率,换个小白上,也能有20%,差距不会特别大。


这一代的明星基金经理,也跟娱乐圈的明星有相似之处,例如当红的时间普遍不长。现在脍炙人口的明星基金经理,三五年前都还是叫不上名字的;三五年后,也没几个还会被市场记住。


这是因为,很多能挤到前排的产品,都是在有限的框架里,把风格做到极致,而正巧这个风格踩对了市场节奏。但是更多的情况是,第一年市场风格踩对了,收益率就蹭到前排;第二年市场风格踩坑,也亏不到哪去,没了排名而已。


私募由于没有框架限制,几乎就是经理的百分百能力体现,资深经理和小白的差距是肉眼可见的。同样,即使对于资深经理来说,风格踩对的时候,可以有几倍的超额收益;但风格踩坑的时候,分分钟可以赔个底儿掉。


所以私募的水很深,我一直建议大家不要高估自己的把持能力。


明星打投是没有门槛的,就算不理智,也只是损失几瓶奶的钱。私募投资之所以设个100万的门槛,就是希望把没什么分辨能力的人挡在门外,只给那些理性、能为自己负责的人去投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如果是FOF产品,那么“共奔私”的经理是有优势的,毕竟他们是与基金接触得最多、距离最近的一群人,他们对基金有深刻理解。


“奔私”潮对股市有什么影响?


看到最近出现的“奔私”潮,我想起自己在4年前就写过这种专题,于是翻了一下当时自己的文章。很惊讶地发现,当时的内容几乎可以照搬来现在讲。


这是当时我做的一个因果关系图:

为什么公募基金经理都跑去做私募?


除了左上方“股权投资成功率高”的那一条链不适合现在情况,其余全部内容和关系链都完全符合现状:散户依然很难跑赢基金、楼市依然在调控、私募依然在野蛮生长、公募基金发行依然很快、公募激励机制的缺陷依然还在、公募经理依然要“一拖多”……


这4年来,基金行业的发展、公募和私募之间关系,竟然没什么实质性的变化!


其实翻当时的文章出来,我是想看看当年的那次“奔私”潮前后,股市是怎么走的(这是沪指的周线):

为什么公募基金经理都跑去做私募?


然后我们再看上一波“奔私”潮,也即去年12月份前后的股市走势:

为什么公募基金经理都跑去做私募?


我喜欢复盘和统计,原本也只是习惯性复盘对比一下,没抱什么期望。没想到这一对比,还真发现几个明显的共同点:


1、“奔私”潮的背景都发生在上涨阶段;


2、“奔私”潮过后一两个月,会出现一波阶段性的“赶顶”行情;


3、“赶顶”之后,是短促而急剧的回落。


这些不仅是表面的共同点,背后也确实透露着“奔私”潮的逻辑:“奔私”是长期存在的,偶然发生的是“奔私”潮。“奔私”潮就是大量的基金经理看到私募太赚钱了,终于憋不住了,于是集体“奔私”。所以这发生在上涨阶段。


经理们带着他们的流量,出去找私募,然后募资,建仓,差不多就是一两个月的时间,就带着自己忠实粉丝的钱杀进市场。这些增量资金说多不算太多,但也绝对不能小觑,足以推高股市一阵子。


但是股市在之前已经涨了一大段,现在买进去的,只要是好股票,都只能高价买。原本估值已经偏高的股票,来这么一波“赶顶”,然后还后继无力,后果当然只能是短促而急剧的回落。


所以最近又来这么一波“奔私”潮,虽然说不上对股市有什么大的影响,但如果节奏上真的重演前面的历史,那么后面的那一波“赶顶”行情,我们就可以好好利用起来。


这一期就聊到这。有疑问或者指正的,都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!

相关内容

标签: 基金经理 奔私 市场风格

公募投资私募(公募和私募产品的投资范围)文档下载: PDF DOC TXT
文章来源: 小月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上一篇: 用友财务软件固定资产(用友财务软件固定资产的结账) 下一篇: 中国人寿投资股票十大重仓股(中国人寿投资股票十大重仓股票排名)

相关资讯